为了让孩子们在诗词中触摸韵律之美、在笔墨间涵养专注之心、在游戏里绽放纯真笑颜,7月16日,“乡童书韵”社会实践服务队在桃峪村继续开展支教活动,将经典诵读、规范书写与趣味互动融入课堂,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兼具文化味与欢乐感的课程。
诗韵流转:共品国学经典
课堂上,队员们带领孩子们走进国学经典。从《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的意境描绘、“夜发清溪向三峡”的旅途畅想,到《三字经》里朗朗上口的短句箴言,队员们以生动讲解勾勒经典画面。孩子们跟着吟诵,清脆童声里满是对内容的好奇,时而询问“峨眉山的月亮真的像半个盘子吗”,时而琢磨字句含义,在问答间悄悄埋下亲近经典的种子。

笔墨飘香:静心练字修心性
书法课上,队员们先示范握笔姿势与基本笔画,再让孩子们临摹简单的汉字。从横平竖直的规范,到轻重缓急的节奏,孩子们专注地盯着笔尖,小手握着铅笔慢慢移动,纸上渐渐出现歪扭却认真的字迹。队员们俯身耐心指导,教室里只有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安静中透着专注的力量。

童趣飞扬:丢手绢忆纯真
室外的丢手绢游戏更是热闹。孩子们围坐成圈,歌声里,手绢悄悄被放在同伴身后,发现的孩子立刻起身追赶,奔跑的身影、清脆的笑声洒满场地。你追我赶中,孩子们的默契悄然升温,简单的游戏盛满了纯粹的快乐。

这些课程既让孩子们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在互动中收获了欢笑与友谊。“乡童书韵”服务队将继续用多元课程点亮乡村课堂,让孩子们在趣味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让教育的温暖持续传递。
心得感悟
晨光里的琅琅书声还萦绕耳畔,《峨眉山月歌》里的“峨眉山月半轮秋”随着指尖划过黑板,在孩子们眼中漾起好奇的涟漪。童声里的纯真,比诗句更动人。丢手绢的追逐声洒满操场,汗水浸湿衣衫,却比任何时候都清爽——原来教育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我们在彼此的眼睛里,都看到了光。这一天,知识乘着游戏的翅膀,悄悄住进了孩子们心里。
——乡童书韵社会实践服务队
王悦
这短短一段练字时光,早已超越技法传授。孩子们在一笔一划中学会专注,在耐心纠正里懂得严谨,而这份沉静专注的力量,恰是成长最珍贵的养分。或许字迹尚显稚嫩,但那份对规范的敬畏、对学习的投入,已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
——乡童书韵社会实践服务队
陈浩楠
编辑:张恒源
拍摄:张子涵
初审:徐超
复审:焦丽鹃
终审:胡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