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团工作 > 学生组织 > 正文

三下乡在路上|“红韵追光”文化课堂:国学启智润童心 翰墨薪传育新苗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8-13 】

8月13日,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红韵追光”社会实践服务队在西冶街社区国学课堂,以双课双仪创新教学模式,为社区孩童开启传统文化启蒙之旅。刘晓琳、李奕瑾两位队员分别执教授课,将《论语》精粹与书法奥秘融入双轨课堂,打造沉浸式体验,铸就了“知礼习文”的文化育人范式。

课堂伊始,队员刘晓琳以“四书五经”文化坐标破题。《论语》是穿越两千年的师生对话录,她轻点屏幕展示竹简画卷,从语录体特征到儒家思想脉络,勾勒出中华文脉的源流。当解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时,课堂切入精心制作的开学礼视频——画面中古装学子揖礼相迎,鼓乐声里童声齐诵“以文会友”,孩童们情不自禁模仿作揖手势。

“岁寒三友是寒冬里的生命课!”刘晓琳切换松竹梅水墨图,解读其傲骨精神;随着兰菊影像浮现,“花中四君子”的品性图谱徐徐展开。课堂高潮是甲骨文启蒙,孩子们用彩笔临摹“朋”字象形文字,弯曲的笔画如执手相握,孩子们不由惊叹道:“原来‘朋友’的意思,在商朝就是携手同心!”

国学课后,庄重开笔礼连接翰墨课堂。李奕瑾将新毛笔蘸取墨汁,于素宣挥毫书写“人”字,墨迹淋漓中宣告:“笔染墨即启智,字成文便承道。”孩童们依序以笔锋轻触砚台,完成毛笔“启封”仪式。

“现在开始毛笔探险!”李奕瑾化身“书法队长”,握笔教学化为趣味闯关:

第一站“握笔探险家” :童谣口诀“拇指食指捏笔杆,中指勾住笔杆弯”响彻课堂,孩子们对照示意图矫正手势;

第二站“笔画寻宝图” :通过动画拆解“永字八法”,“捺画像滑梯”是书法与现代童趣的生动结合。

第三站“破解木字谜” :儿歌“横画短又扬,撇捺像翅膀”引导书写,李奕瑾执孩童手演示“竖画直直落”的力道把控;

第四站“签名藏宝图” :孩童在洒金笺上签写姓名,稚拙笔迹与“木”字习作贴满展示墙,完成从技法到自信的跨越。

课堂尾声,刘晓琳展示孩童临摹的甲骨文字与习作:“从商周契刻到晋唐笔墨,汉字承载的仁礼精神一脉相承。”指导老师徐超指出,双课设计暗含文化基因传递逻辑—— “以《论语》立德、以开笔启智、以翰墨践行” ,这正是“蒙以养正”的生动诠释。

当孩童高举签名笺喊出“我会写毛笔字啦”,当甲骨文“朋”字挂满教室白板,传统文化不再是典籍里的铅字,而成为触手可及的生命体验。这堂60分钟的文化启蒙课印证:唯有将仪式感转化为求知欲,让古老智慧对接童真视角,方能真正点燃文明传承的星火。

编辑:刘超毅

拍摄:张子涵李奕瑾

初审:徐超

复审:焦丽鹃

终审:胡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