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们在标准发音中体会普通话之韵、在英雄故事里传承沂蒙精神、在文物绘画中触摸历史温度,7月19日,“乡童书韵”社会实践服务队在桃峪村继续开展支教活动。
普通话推广:在字正腔圆中悟规范
普通话课上,队员们带着孩子们开展普通话发音练习,将推广普通话的理念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孩子们跟着队员大声跟读,模仿着正确口型,在一遍遍的朗读和纠正中,不仅渐渐掌握准确发音,更在实践中理解推广普通话对拓宽视野、顺畅沟通的重要性,感受着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的桥梁作用,眼神里满是认真与期待。

革命人物介绍:临沂英雄的精神印记
队员们为孩子们讲述临沂本地英雄人物的故事。从“智计超群”的诸葛亮,讲述他“草船借箭”、“空城计”中展现的智慧与谋略;到“抗日英雄”左宝贵,还原他在甲午战争中浴血奋战、坚守阵地的英勇场景;再到“时代楷模”刘嘉坤,分享他带领村民开山种果、脱贫致富的实干经历。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听到诸葛亮的妙计拍手称奇,讲到左宝贵的牺牲眼含敬佩,聊起刘嘉坤的事迹满眼向往。队员们结合故事解读英雄精神,让孩子们在熟悉的地域英雄故事里,感受智慧、勇敢与担当的力量。

历史文物勾勒:简笔画里的历史印记
绘画课上,队员们带领孩子们进行“穿越时空的文物”简笔画创作。先展示青花瓷、后母戊鼎等文物的图片,讲解它们的年代和用途,再手把手示范简笔画的勾勒技巧。孩子们拿起画笔,小手上的铅笔在纸上勾勒出稚嫩却认真的线条,有的画出生动形象的后母戊鼎,有的画出带着花纹的瓷瓶,在一笔一划中,仿佛与古老文物来了场“时空对话”,脸上满是对历史的好奇与探索欲。
支教过程中,同学们带着孩子们触摸历史、感悟精神,不仅让红色基因在课堂里扎根,更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自己对责任与奉献的理解愈发深刻。这段经历像一场双向成长的旅程——孩子们收获了知识与信念,支教同学则在实践中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淬炼。让理论学习有了落地的土壤,让红色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为育人工作注入了更鲜活的生命力,也让红色故事在代代相传中永葆温度。

心得感悟
握着孩子们的手纠正发音时,突然懂了教育的温度。他们跟读时涨红的小脸,听左宝贵故事时湿润的眼眶,画文物时专注的眼神,都在诉说渴望。这段日子,我不仅教他们说标准的话、认英雄的魂、懂历史的重,更被他们的纯粹打动。我们在彼此的眼神里,一起读懂了责任与成长。
——乡童书韵社会实践服务队
张恒源
站在讲台上的紧张,早已被孩子们的笑声冲淡。看他们用稚嫩的笔触写下“人”字,听他们为诸葛亮的智慧欢呼,陪他们把文物画得歪歪扭扭却满眼骄傲——这些瞬间让我明白,支教是场双向奔赴。我们带他们触摸更大的世界,他们却用最本真的热情,教会我什么是初心与热爱,这或许就是实践育人最生动的答案。
——乡童书韵社会实践服务队
陈浩楠
编辑:张恒源
拍摄:张子涵
初审:徐超
复审:焦丽鹃
终审:胡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