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28日,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2025年山东省人工智能+学科骨干教师(初中语文)培训班在济南举办。来自山东省各市县区的50名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学院党政班子、班主任团队全程参与组织、服务研修班。
培训期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播音主持系副教授孙良以“为什么读以及怎么读”为题,进行了朗诵和朗诵教学的实践指导。他指出朗读应该分三步:动作练习、动作+气息练习、动作+气息+朗诵,助力学员提高朗诵技能。培训项目首席专家、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孟祥英带来了“有感性经验到理性表达——对语文教研的思考“专题讲座。她立足语文教学实际,结合切身科研经验,引入大量教研案例,为学员专业成长和教研发展提供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和帮助。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张莉的专题讲座“汉字构形与初中文言文教学”从把握字义、理清字际关系、区别用词差异、领悟语法现象这四个维度,从汉字构形的视角,助力初中文言文教学延展文化深度与广度。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李逢庆带来专题讲座“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与学?”,展现了AI赋能教师教学行为分析、学生学情分析、作业批阅与评价、教学学术研究等诸多场景与可能性。在拓宽学员AI视野的同时,更提升了学员的人工智能素养,为语文教学中人工智能的创新运用提供了前沿指引。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潘庆玉的专题讲座为“人工智能赋能语文教学设计”。讲座围绕人工智能在语文教学中的文图、视频转换等多种应用展开讨论,指出语文教学在使用人工智能时需明确方向,关注文学本身的意境和学生的自主感悟。
培训班还专门设置了创智团建活动,学员们通过一个个与语文学科相关的小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相互协作,凝聚了团队精神,为接下来的小组磨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员磨课环节,各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围绕教学设计的达成、优化建言献策。大家团结一心、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在智慧的碰撞和融合中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能力水平。

为了增加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培训班赴济南市燕山中学,实地观摩了燕山中学三位老师的教学示范。秦萍老师“《水浒传》导读”课程以“英雄的集结与人性的探索”为主题,借助史料引入、AI动态画面辅助等生动的形式,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探索提供了优秀案例。王青老师《满江红》教学课程,从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入手,以文本的手法和情感探讨为核心,链接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课堂浓浓的“语文味”、跨学科教学的探索让在场学员深受启发。王晓玲老师“《济南的冬天》拓展阅读”课程以“情境浸染”“实地寻访”等活动为线索,加入由AI制作的“与老舍先生对话”等多种音视频资料,让大家真实感受到了AI赋能语文教学的生动风貌。

示范课结束后,秦萍老师进行了“人工智能视域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的专题讲座,既展现了燕山中学人工智能教学实践的诸多案例,又给予了数智时代教学创新的启发与思考。
结合专家授课、观摩一线教学,参训学员经过小组充分讨论、集体备课,每组推选一位老师展了别开生面的同课异构活动,展现了骨干教师的,将培训的所思所获充分展现在授课中。
培训期间,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为进一步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精准对接一线教学和基础教育发展实际需求,专门召集学员代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

本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是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重要实践。未来,学院将会继续深化与学科骨干教师的沟通合作,为学院师范教育的特色创建、高质量发展提质赋能,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注入更多学术动能与学院智慧。
撰稿:朱坤琦 任卫新
摄影:曹嘉翔 孙佳
审稿:郝永静
二审:朱振华
三审:张文哲